立即點擊


標題

本田宗一朗的故事


問題


誰知道本田宗一朗的故事和他的理念還有他是和誰創辦HONDA的


最佳解答


一切從1922年開始 1922年本田宗一郎先生在東京開始了生平第一份工作,當時他年僅15歲而且只讀了八年的書。一開始他是被雇用為修車師父的小助手,一天當中最欣慰的事情就是能看到十輛以上的車。不過好景不長,他工作的內容漸漸成為替修車客人的小孩當保母。因為本田宗一郎先生的理想就是成為一位偉大的工程師,因此他就離開了東京繼續追尋他的夢想。六個月後他之前工作的修車廠請他回東京幫忙,並且老闆答應他成為修車技師的一員。回東京不久後,剛好東京遇上大地震,修車廠的技師紛紛離開只剩下本田宗一郎先生和一位資深的技師留下來。也就在這個時候本田宗一郎先生經由這位前輩一對一的指導且鼓勵後,開始對汽車有更深入的認識。 1946年 – 本田技研成立 1937年,本田宗一郎先生自行創業製造引擎用活塞。因為品質實在太優良,最後本田宗一郎先生以45萬日圓將公司整個賣給了豐田汽車。當時的45萬日圓差不多是現在的百萬美元左右,雖然本田宗一郎先生賣的高興,但是流在他血液裡的賽車精神和狂熱並沒有就此離開。 終於,在1946年本田宗一郎先生成立了本田技研。當時剛好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本田宗一郎先生收購戰後的二手軍事用引擎並且裝到腳踏車賣給一般市民代步用。本田宗一郎先生也因此聲名遠播全日本,還有車商直接拿著現金到他的工廠直接購買,人氣傳遍大街小巷。 1949年 – 和藤澤武夫的相遇 本田先生和藤澤先生的相遇是在1949年的8月。藤澤先生在1948 年就聽說本田宗一郎先生正在尋找投資者,但是卻沒有人敢投資短時間投資報償率不看好的本田技研。藤澤先生在和本田先生初次碰面時就提到他並沒有龐大的資金可以提供,但是他非常看好本田的技術並相信有他的加入,他有可以讓本田大紅大紫的方法。就這樣,當時是以”意気投合“來形容兩人的搭檔。1949年的時候本田先生38歲而藤澤先生為42歲。


其他答案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逐夢之路一九九三年,本田憑藉其獨到技術,在第一屆全球太陽能車競賽中奪得冠軍。這部本田太陽能車的名字叫「DREAM」(夢想號),直到今天HONDADREAM始終是此項賽事的常勝軍。時光倒流回宗一郎創立本田技研的時候。一九四八年成立的本田技研,第二年便正式推出第一款車──二衝程的98CC機車,它的名字就叫「D型夢想號」。二○○一年初,第五任(即現任)得本田技研社長吉野浩行,在新春談話文稿上,同樣是以「懷抱夢想與使命感,實現二○一○年願景」為主題。易言之,「實踐夢想」的信念,不管是過去的五十年,或是未來的第二個五十年,都會是本田宗一郎精神的延續。從修車學徒,到成立本田技研製造出夢想號機車的這段期間,「關東大地震」與「日本戰敗」,對宗一郎一步步實踐夢想都帶來一定程度的正面意義。修理汽車是宗一郎真正懂事後的第一個夢想。就算他如願以償進到汽車修理廠(亞特商會),可是夢想與現實相去甚遠,因為神原指派給他的主要工作是打雜、服侍前輩和照顧老闆小孩。回首往事,宗一郎說:「每天就是看顧小孩,手上拿的不是夢寐以求各類的修理工具,而是抹布。失望之餘。好幾次想收拾行李,趁半夜從二樓放下繩索逃走。」如此不堪的學徒生活大約過了半年。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老闆總算開口了。「喂!小子,今天很忙,你也來幫忙一下!」當他第一次穿上工作服,感動得眼淚差點奪眶而出。那天的表現,老闆還算滿意。也因而從那天起,打雜和照顧小孩的時間少了,修車的工作多了。他主動爭取各種修車機會,貪婪地吸收車輛知識和修理技術,他真的是樂在工作。一九二三年九月的關東大地震,亞特商會無可倖免地受到火災殃及,為了在最快時間內將客人待修車輛移至安全的地方,宗一郎嘗到生平第一次開車經驗,當晚他興奮得久久無法入睡。震災過後,在亞特商會的修車工人,個個急返故鄉,只有宗一郎和另一位師兄兩人留下來。商會這時候又承接了近百部燒毀車輛的翻修業務,宗一郎除了睡覺、吃飯之外,就是修車。照顧小孩的事,從此再也與他無關,這是他最開心的事。當然,宗一郎的才華也在如此背景之下,獲得充分的發揮。「駕駛汽車、騎機車兜風、學習汽車原理和修理技術等等,都是震災之後帶給我的收穫。」宗一郎說。一九二八年,宗一郎完成了當時社會「六年出師」制度的學徒生涯。在神原郁三的大力支持下,宗一郎得以在靜岡縣濱松市設立「亞特商會濱松分店」。距宗一郎的故鄉天龍不遠的濱松市,是靜岡縣的第二大城市。在亞特商會全部的二十幾個學徒當中,只有宗一郎獲得此特殊照顧。可見他從興趣起始、爭取並把機會、繼而專注其中,使他不僅是技術上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他的專注與認真態度,受到老闆大大的賞識。由於宗一郎非常擅於其他修車廠束手無策的故障問題,使得「亞特商會濱松分店」的業務蒸蒸日上。在本行汽車修理收入安定成長之下,宗一郎進一步在修車廠附近,蓋了一間「汽車研究室」,嘗試研究開發汽車相關零件。一九三一年,二十五歲的宗一郎成功研發出「金屬輪圈」,取代了當時普遍使用的木製輪圈,並獲得有生以來的第一件發明專利。此一新產品在全國產業博覽會上展出後,訂單源源不絕,連海外的台灣、朝鮮等日本殖民地也來單訂購,後來更出口至中國、印度及東南亞各國。從汽車修理到汽車零件製造一九三六年,也就是「亞特商會濱松分店」營運後的第八年,已成為東海地區首屈一指的汽車修理工廠。這年六月,宗一郎突然向股東及員工宣佈:為了更長遠發展,他認為應該放棄修理業,改朝製造業努力才有前途!宗一郎這時候的想法是,即便幹到「修理之神」的地位,不要說汽車王國的美國人不可能會渡海來找我們修理,就算在東京的車主,也不會遠到而來。八月,宗一郎的第二家公司──以製造汽車活塞環為主的「東海精機株式會社」,在其堅持之下終於成立。然而,活塞環這個產品,卻是到隔年十一月——也就是十五個月之後,才告研發成功。本田宗一郎在這件事情上遭逢到前所未有的挫敗,他夙夜匪懈,足不出戶,吃飯睡覺都在研究室。他的太太阿幸,每天送飯到研究室,順便幫他整理儀容、帶回換洗衣物。儘管全神貫注、全力以赴,迎接失敗的還是失敗。修理汽車的收入不但全部消耗殆盡,連太太的首飾也全進了當舖。眼看就快要破產了,宗一郎也只好宣告暫停研究工作。他在教授友人的牽線之下,以三十一歲高齡,進入濱松高工從基礎學理與技術理論學起。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施行「戰時產業管制」,東海精機接獲軍需省命令,要求再讓出百分之四十的股份給豐田汽車,自此東海精機便落入豐田汽車的掌控。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在廣島、長崎被投下原子彈後,宣佈無條件投降。戰敗後,宗一郎找豐田汽車交涉,最後以四十五萬元的代價,將其東海精機的股份全數賣給豐田汽車。東海精機到目前仍是日本的大型零件製造商,在東京股票市場掛牌,屬於豐田汽車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四十歲的宗一郎,選擇讓自己當了一年的「無職浪人」。對於當時的情況,宗一郎是這麼說的:「我認為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找到適合自己興趣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專長的機會。」整整一年,宗一郎每天縱酒歡歌、學琴下棋,乍看之下似乎是過著退隱居士般生活;其實,他一直在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參考資料:《本田風雲》,連錦堅著,商周出版。


以上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家,如有侵犯請留言告知


https://tw.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51010000014KK20287

644CE8212EFF86E9
arrow
arrow

    知識百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